华侨华人文化特征
新文化精神
海外华侨华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其中既有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传统的农业文明,由经验、常识、习惯、天然性情感、宗法血缘关系等组成的自在的文化要素。同时,还有以现代工业文明为主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由理性、信息、科学、规则、契约、平等、创造性、主体性等自觉的文化要素组成。
从文化的创造方式来看,文化是由一个族群,包括氏族、部落或民族创造。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文化的累积性和变异性的统一。文化的变异性在文化累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华侨华人文化将在中华文化的累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老一代华侨不同的是,新移民大多以追求优裕的生活和自身发展为目的,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不同于近代华侨那种效忠祖国、落叶归根的观念。他们想方设法积极参与、融入主流社会,尽管这当中存在许多障碍,但加入当地国籍、落地生根、谋求发展是新移民出国的主要动机。凭着刻苦耐劳和聪明才智,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所在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精神,正契合了当今世界人类所追求的文化模式,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魅力正在日益突显。事实上,新移民正将中国社会正在转变的主导性文化精神的理念融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智能化
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眼界更加开阔。他们不愿意继承父辈们经营的行业,不愿意再被禁锢在华人的圈子里。他们摆脱了传统职业的束缚,开始进入企业管理、金融、科技、教育、医药、法律、房地产、建筑设计等领域。华人经济发生了变化,涌现出一批大企业集团。在北美,以留学生和技术移民为主体的新移民,具有知识层次高、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有贡献。
区域化
从文化主体性的角度看,华侨华人文化由过去的弱势客地文化区域(东南亚地区)向优势客地文化区域(欧、美、澳地区)变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人类学家所研究的海外华人社会,基本上集中在东南亚。70年代末期以后,研究扩展到以北美为重心的区域。20世纪下半叶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域分布也在发生变化。
亚洲华人人口所占比重,已由约96 %降至80%。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新增移民的影响,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新增华人移民流向发生变化,由过去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而改为主要流向欧、美、澳等发达地区;二是海外华人再移民的影响。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纷纷通过各种途径,离开祖辈居住的国家,再次进行移民,进入欧、美、澳等地区。
中国大陆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出现了移民潮。这些新移民把目光聚集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有华侨华人200多万,其中大陆新移民有30多万人。来自中国的移民人数名列第三。1990年至1997年中国的移民入籍总数为4万人。1989年,大洋洲的华侨华人为32.4万人。其中,澳大利亚有23万人(1989年)、新西兰有3万人(估计的数字)。到2011年,大洋洲华侨华人的数量已达到55万,增加了近一倍。本世纪海外华侨华人不仅族群人数激增,而且形成“东往西流”的格局。这些移民区域性的流动,促使华侨华人文化与侨居地文化不断融合。
国际化与专业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社团开始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全球性各类型华人社团组织涌现,世界性各类华人社团的联谊会频繁召开。在海外华人社团国际化的趋势中,宗亲社团和同乡社团率先迈出步伐,出现了全球性的同宗、同乡联谊会。在世界性的华人地缘性社团中, 1971年成立的世界客属恳亲会是较早成立的地缘性社团。世界性的华人血缘性社团、业缘性社团以及其他类型社团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 2001年前后世界性的华人社团达70多个。其中,亲缘性社团约占34%,地缘性社团约占20%,业缘性社团约占27%,神缘性等其他社团占19%。
在美国,20世纪初,华侨华人多从事简单、繁重、缺乏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如经营中餐馆、洗衣店和小杂货店,所占比例达93.2%。到70年代,华侨华人所从事职业的范围开始拓宽,其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已经上升到61.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新移民,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很多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在房地产、金融、旅游业以及电子、信息等高科技行业一展身手。在美国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的各种企业中,有不少中国新移民。在美国,有大约15万华人工程师和科学家在工业界、研究所和政府机关工作,他们成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支柱力量。
华文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之一。新一代华侨华人由众多的知识分子组成。在澳大利亚新华侨华人中,出国前受过高等教育者占85.6%,具有各种技术职称者占65.8%。文化素质高的新移民重视对下一代的华文教育和向世界传播华文和中华文化。他们在侨居国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外国人热爱汉语和中华文化。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多万, 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进入了美、日、英、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各国逐渐复苏。
开放与兼容
华侨华人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并非是西化的过程。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的过程,更是不断地向先进文化模式变迁和完善的过程。华侨华人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主体性、务实性、灵活性和地缘性的特征。
开放性
华侨华人文化从不固步自封,总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特长充实和发展自身,这是其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兼容性
华侨华人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而是以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价值作为保持自身文化尊严和价值的前提,这是其生存原则。就主体性而言,华侨华人文化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总是保持着创造性和生命力,这是其发展动力。就务实性而言,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谋生,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自然形成求实务实,不尚空谈的文化特征。
灵活性
华侨华人文化具有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中生长和发展,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就地缘性而言,由于生活于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必然受到当地文化和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华侨华人文化呈现出“杂交”的特点。
当新一代中国移民带着中华民族新的文化模式走向世界的时候,他们开始面对和努力适应的是一种更为个人主义、更具竞争性的新世界。在同侨居地的新生活方式和新文化的接触、交流、摩擦乃至冲突中,他们身上带着的不合“时宜”的旧痕迹和烙印逐渐被磨去,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是移民文化融合必然要经历的过程。